学术报告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学术报告

北师大徐同仁教授莅临我校作专题 学术报告

为紧跟地理学前沿,提升师生科研创新能力,11月14日,我校荣幸邀请到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的徐同仁教授莅临,在兰芳书场为师生带来一场题为“地表水热碳通量的智能监测与数据融合”的前沿学术报告。党委常委、校务委员王晓春出席本次报告会,学校相关专业数百名师生到场聆听。

报告会伊始,地理科学系党支部书记王向亮代表学校对徐同仁教授的莅临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徐教授的杰出学术成就。

[简介]徐同仁,北京师范大学与美国马里兰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高原气象》杂志的青年编委等,2016年入选科技部遥感青年创新资助计划。主要从事生态环境要素智能监测、数据融合与同化等方面的研究,在地球科学领域顶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测绘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地理信息科技进步特等奖等多个奖项。

在报告中,徐同仁教授从全球气候变化与“碳中和”的重大背景切入,系统阐述了精确监测地表水、热、碳通量的科学意义与现实紧迫性。他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多源数据同化智能监测技术的前沿进展,并重点剖析了如何利用人工智能与数据同化算法对这些多源、多尺度的观测数据进行高效融合,以生成更精确、连续的全球通量产品。徐教授通过海河流域冬小麦的案例,展示了其团队如何利用数据融合技术,在流域尺度和全球尺度上揭示水热碳循环的相互作用规律。整场报告逻辑严谨、内容前沿,将深奥的理论与前沿技术紧密结合,极大地拓宽了师生的学术视野。

在互动环节,与会师生踊跃提问,就“人工智能模型在通量估算中的不确定性”、“不同遥感数据源的优劣与协同”等问题与徐教授进行了深入热烈的交流。徐同仁教授对每个问题都给予了耐心细致地解答,其精辟的见解和富有启发性的思路,让在场师生获益匪浅。

本次学术报告会内容紧扣国际前沿,信息量大、创新性强,不仅使我校师生对地表过程遥感研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为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报告会的成功举办,有效促进了我校与北京师范大学的学术交流,对我校地理科学等相关学科的建设和高水平科研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