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ull

教学管理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教学科研» 教学管理

教研天地 ∣ 以研促教强技能,赋能未来地理师

为全方位提升师范生的教学素养与专业技能,我系积极展开了一系列教学活动月教研活动。这些活动紧密围绕教学评价、地图应用、教学方案设计、师范生技能等关键环节,深入挖掘,细致打磨,旨在为培育新时代杰出的地理教育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  聚焦教学评价能力,构建科学评价体系

2025年10月,“地理师范生教学评价能力培养”教研活动顺利开展。教学评价作为教学闭环的关键环节,直接关乎教学质量与学生发展。活动中,以教研室形式开展针对师范生实习中暴露的评价指标单一、方法刻板、反馈笼统等问题,展开深度研讨。

郑林倩老师倡导构建一个综合性的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全面覆盖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以及地理核心素养等多个维度。她以“水循环”课程作为实例,强调评价工作应从知识记忆、创新思维、生活实际等多个角度进行拓展,以丰富评价的视野。董洋老师提出,应采纳课堂实时反馈、作业评语等级评定、小组互动评价以及信息技术的辅助,形成多元化的评价机制。边婷老师关注于评价反馈的精确性,主张反馈报告应根据具体评价标准,给出具有实际操作性的改进建议。

经过深入讨论,教研室形成了以下三点共识:一是对《地理教学论》课程大纲进行修订,新增评价能力的培养内容;二是教师需在学生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中提供全程指导;三是建立教学评价案例库,以供学生们借鉴学习。

二  精研“磨课”提质效,雕琢导入启新程

2025年10月,我系师范教研室以“地理师范生课堂导入技巧的优化”为主题开展教研活动,贯穿“磨课”理念,聚焦课堂开篇吸引力与有效性,提升师范生教学能力。

活动伊始,教师团队依据前期听课与实习反馈,系统梳理出师范生课堂导入三大核心问题:一是方式单一固化,超八成学生依赖“复习旧知+直接点题”模式;二是内容衔接生硬,部分导入环节与新课知识点关联度不足30%;三是时间把控失衡,近半数学生导入时长偏离合理区间。针对上述问题,团队采用“案例拆解—分组研讨—模拟试讲—复盘优化”四阶流程精准打磨导入设计。

郑林倩老师以“大气环流”课程为例开展“磨课”实践,设计“自然风光视频+问题链”情境导入。同时,团队针对“城市化进程”课程细化“生活实例导入法”流程。边婷老师聚焦“故事导入法”优化,以“洋流对航海的影响”为主题筛选重构航海故事,设计悬念提问,多轮试讲后压缩故事时长至3分钟内,避免只讲故事不重知识。

此次活动形成可复制推广的优化方案,让师范生理解好课程导入的重要性,为提升教学质量奠定基础,助力打磨教学设计开发,创新地理教学范式。

三  打磨教学设计开发,创新地理教学范式

2025年11月,“教学设计与课程开发能力培养”教研活动成功开展。教学设计与课程开发是师范生教学能力的核心体现,活动通过优秀案例分析,引导师范生从教学目标、方法、内容、评价等维度剖析教学设计的精髓。

以“家乡地理环境”校本课程开发案例为鉴,教师与学生共同深入研究,探讨如何将地方特色融入课程目标的制定、内容的选择以及活动的设计之中。在这一过程中,师范生的教学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大多数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但同时也显露出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的问题。

未来,教研室计划增设更多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案例分析及模拟项目训练,引领学生将理论知识精准地运用于教学实践,旨在增强教学设计与课程开发的创新性和实用性。

四  锤炼师范核心技能,塑造未来教学能手

2025年11月,“地理师范生师范技能提升”系列教研活动圆满落幕。活动以教学观摩、模拟授课、小组研讨为载体,全方位锤炼师范生教学基本功。

教学观摩环节,师范生深入分析中学地理骨干教师示范课,从教学目标、方法、互动等维度汲取教学智慧。模拟授课环节,师范生轮番上阵,将板图绘制、角色扮演等教学技能付诸实践,课后通过互评与教师点评,精准定位问题并明确改进方向。

活动成果斐然,师范生在课堂教学语言、教学姿态、教学方法的应用等方面均展现出显著的进步,教学思维得到了拓展,团队协作能力也有了显著的增强。针对活动中出现的技能熟练度有待提高、教学内容挖掘不够深入、时间掌控不够精准等问题,我系教研室计划通过技能实训、专题讲座、竞赛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深化改进。

本次教学活动月,地理科学系师范教研室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宗旨,以提升学生能力为核心,通过一系列教研活动为地理师范生提供了全方位的能力提升。展望未来,教研室将持续深化教研探索,致力于培养出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卓越地理教师,为地理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相关附件